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从电力消费看中国创新、稳定、包容的发展
2025年11月3日 07:09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部
 党的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基础稳定、优势多、韧性大、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市场优势、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优势、人力资源丰富优势更加明显”。真实数据是判断宏观经济走势、了解有利条件和优势的重要依据。全社会用电量被称为经济“晴雨表”,为了解中国经济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前段时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77万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其中,7月和8月是连续两个月用电量突破万亿,相当于东盟国家一年的用电量。这也是世界上首次一个国家的月用电量超过万亿。面对“十四五”和“超过1万亿”的最后一年,我们更有信心把握中国经济的强劲脉搏,充分抓住机遇、抓住潜力、抓住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创新导向,h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显着特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先进科学技术独立自主,引领新生产力发展”。电气化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发展新生产力的新途径,答案在于电力消耗。前三季度,我国用电量近8万亿千瓦时。哪些地区用电量增长最快?我们先来看看现场。无人机、野外摄像头、温室传感器、物联网越来越智能化。中国农业“硅谷”陕西杨凌,“天地一体化”助推高产田。从“食天”到“知天行”,从传统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电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能源基础设施”。今年1-3月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2%,领先三大产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艰巨的任务仍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仍在农村。坚定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提高中国文体的现代化素质,首先要弥补这个不足。再看看另一组数字。今年前三季度,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广东、广西等南方五省区互联网数据服务能耗i,较去年同期增长46.05%。其中,贵州省以72.92%的增速排名第一,有49个主要数据中心在建运营。算力是新生产力,数字经济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轨迹之一。算力的竞争以电力为燃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供应能否绿色、稳定。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之后,返回美国的专家们指出:在美国,人工智能的进步越来越多地与有关数据中心能源消耗和网络限制的讨论交织在一起。在中国,为数据中心提供充足的电力就不用多说了。如果从用电量增长的角度看发展趋势,我们不仅能看到经济的振兴,也能看到新的增长动力。传统产业正在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未来产业加速发展。用电量数据就像一次“体检”,全面清晰地展现出我国经济结构向好的健康迹象和新动能。让我们把观察日程再扩大一点。 “80%以上的人口”没电” 直到人口达到14亿以上、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量的三分之一,直到广东深圳成为全球第一个超级充电站数量超过加油站的城市……这就是国家的工业,既是现代化、电气化、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也是国家迈入新时代的时代见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发展”。现代化必须以科技现代化为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产生新动能。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就能培育新生产力“最大限度提升”。历史上看,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利用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创造新生产力,就一定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二)稳定,这是我国发展的常识通过倡导“以高效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安全良性的高层互动”,中国的发展是稳定和现实的,给世界带来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往往是由于过去供需高度失衡而导致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今年夏天普通家庭电力供应的“冷漠”,让人们意识到中国经济的“企稳”。这也引发人们思考,在全球能源供需平衡失衡的情况下,中国为何“稳坐钓鱼台”。 “战略判断准确、战略谋划科学、取得战略主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有光明的未来。” “稳”来自于“迈出坚实的第一步”。提高战略思维,面对风险挑战变被动为主动。高温气冷堆、可控核聚变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进展,能源“硬实力”不断提升。白鹤滩水电站、乌兰察布储能电站等多个重大项目已竣工并投产,形成能源供应“大支柱”。防止“现代经济血统”变得“贫血”,能源供应链的“关键之门”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将从日本的迫切和长远需求出发,聚焦能源、基础材料、高端芯片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不断提高自给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生殖等涉及物理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等待前沿技术,一代应用,一代研发,储备一代……在涌现与延迟之间调整,把握远近,努力把科技民生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在各领域做好战略储备,筑牢“压舱石”,构筑新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发展的独立性。性、安全感。 “稳定”源于“国棋”。提高面对复杂形势的整体意识,化危机为机遇。西北风“照亮”大湾区的灯光,西南水“照亮”长三角的工厂。克服地域限制,开展电能资源“全国统一采购”。不断完善、高质量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不断受益于改革。打破“壁垒”、消除“故障点”,加快打造全国统一市场,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重庆已成为第一消费城市。安徽省已成为汽车产量第一大省。在主要经济省份中,湖北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以6%位居第一动脉。欠发达地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区域战略、重点功能区域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取得领先,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大”的特点。面向大局、服务大局,充分利用我国巨大市场优势,形成更多增长极,增强从容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从更广阔的角度看,以新安全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基础和更强的韧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的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了关键带动、带动、支撑作用,制定了极具前瞻性、具体性、实用性的战略部署。中国巨轮不畏风雨,破浪前行,圆满完成了战略任务。 (三)普惠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学位优势的一个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核心体现”。尽管电力需求大幅增长,但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电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这明显而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的优势所在。当我打开时看着中国电力的账本,一种优越感掠过我的脑海。云南省贡山市独龙港自治州独龙江市投资3025万元实施户用电气工程、投资2.8亿元实施网络互联工程,点亮了深山村落,繁荣了工业。放眼世界,中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仍然有能力实现普遍用电的国家。建设和维护电力的成本如此之高,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回,那为什么还要继续这样做呢?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中国现代化战略,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坚韧。派对。全长1400多公里的南北中线工程,已经告别了河北省黑龙港盆地超过500万人口。经过40多年的激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了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长城”。它位于海拔5,200米。 、5G-A基站开辟雪域高原数字高速公路……大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凸显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的制度优势,为“大国”写下生动的注脚,为人民群众合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投资于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现代化的价值观。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世界利益为中心的,是“一条不仅发展自己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在巴西,借助中国特高压技术,清洁水电跨越5个州,满足约2200万人的用电需求。在沙特,500万台中国制造的智能电表支撑西部和南部9个地区的智能电网。在肯尼亚,中国瓦特太阳能电站建设的50兆瓦加里萨项目,不仅满足38万多人的用电需求,还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每年约6.4万吨……“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的发展”。“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力以赴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战略机遇,又面临风险挑战,不确定、不可预测因素增多。如果我们不断加强创新、稳定、包容,就能把一切“不可能”变成“不是不可能”,为混乱的世界注入更多安全感、正能量和新机遇。
(编辑:项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