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吴孟达赵旭路畅)深秋的北京,金融区两旁的银杏叶都镀上了一层金色。 “创新变革重塑全球金融发展”的旗帜随风飘扬,预示着金融街论坛下一届年会将于2025年举行,世界的目光将再次聚焦金融区。这条街并不大。西起南里城市路,东至太平桥街,北至府城门内街,南至长安街,面积仅2.59平方公里。不过,这条街很宽。有人说它是中国金融的“心脏”。在这里您可以找到该国主要的财务管理部门。中央金融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均设在这里。关系国计民生的货币政策每天都在这里制定和发布,把亿万市场主体的脉搏在这里。全国主要金融机构总部均设于此。除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外,还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国家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些不仅构筑了金融区的天际线,也是中国金融实力的物理标志。保险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力量在这里同样强大。有一个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总部所在地,毗邻北京证券交易所、国库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网联清算有限责任公司等重要金融基础设施。 2021年,北交所仅用四年时间培育上市公司277家,市值超过9000亿元,奠定了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强势地位。也是国际金融机构进军中国的首选。 120多家机构总部设于此,瑞银集团、高盛集团等外资金融机构,英荷大厦被誉为“各大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地方”被誉为“费斯建筑之一”。了解了这一点,你或许就不会再奇怪为什么街道的经济贡献与其面积形成鲜明对比了。街道仅占北京土地面积的0.02%,却贡献了全市约35%的金融业增加值和约70%的金融业税收。居住着近22万金融从业人员,其中三分之二拥有金融专业人士。硕士学位 或以上,不乏财务管理高层次人才。通过具体的摩天大楼和数据,这条街道的含义“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一块2.59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金融发展从弱到强的一个缩影。自20世纪90年代开发建设以来,金融区已从一个“白手起家”的地方金融区发展成为集决策监督、标准制定、资产管理、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 支付信息共享、国际合作等功能,促进了西城市的发展。区内金融机构资产超过156万亿元,约占全国资产的三分之一。这条街已经肩负着帮助发展经济实力的使命。你所理解的是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晴雨表”。国家金融政策制定和执行机构集中于此,成为监控中国金融业运行的重要节点。 “看区金融区,不仅要看规模,还要看质量、结构、开放水平。”北京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区近年来持续努力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建设“中国资管高地”。保险、证券等领域稳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由大到强”的发展张力。我们听到的是世界舞台上呼吁中国金融开放的有力声音。尽管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金融区仍持续吸引瑞银集团、大和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信诚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万事通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外资机构入驻。“外资用行动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某国际投行高管表示。 “每个人都想要的是中国市场的未来。”夜幕降临,金融区灯火璀璨,犹如银河。全球金融界的盛会已经准备就绪。 10月27日至30日,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嘉宾将齐聚金融界年会al Street Forum 2025 讨论“创新、变革和重组下的全球金融发展”。金融街论坛创办于2012年,自2020年起,金融街论坛年会已成为全国性、国际性的专业论坛。论坛年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新华社、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主办。目前,论坛年会已成为国家金融政策宣传的权威公共平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平台、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平台、国际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2.59平方公里虽然在北京地图上只是一个小地方,但它不仅被誉为中国金融的“大国之心”,也承载着世界对中国金融的共同期待。
(编辑:魔术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