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9月30日,官网公告称,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恒生物科技”,688639.SH)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华泰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IPO日报指出,这家合成生物领域的“明星”公司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导致其市值较巅峰时下跌57%。其一半以上的市值已经蒸发。资料显示,华恒生物科技成立于2005年,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我们主要研发、生产和销售氨基酸、维生素和生物基材料新单体,可应用于日常护理、功能食品和营养品等广泛领域。华华恒生物于2014年8月在新三板挂牌,2018年2月28日正式退市,公司于2021年4月22日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上市前,华恒生物进行了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方盛基金、亿达资本、中兴创投、显通资本、鸿隆资本和基石资本等。 首都。华恒生物初始发行价为23.16元/股,募集资金6.25亿元。该股首日收盘价涨幅超过52%。此后,公司股价于2023年3月一度上涨至195.9元,市值突破199亿元。 2024年10月,华恒生物进行定向增发,募集资金6.84亿元,主要投资年产5万吨生物基琥珀酸及生物基制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年产5万吨生物基苹果酸生产建设项目。国元金控、庄河新英基金、电旅投资资本、基石资本、西藏蓝润、粤发资本、君禾资本等参与投资。截至9月30日收盘,华恒生物每股股价33.7元,市值84.29亿元,较峰值下跌逾57%。通过在香港上市,华恒生物科技旨在筹集资金用于全球业务扩张、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新产品和解决方案、产能提高、营运资金和一般企业用途。截至2025年9月22日,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郭恒华先生直接和间接控制约28.76%,非执行董事郭恒平先生该公司董事控制约2.02%。通过股权协议,两家公司共同控制公司30.78%的投票权,为公司的大股东。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已大幅下降。从业绩来看,华恒生物自IPO以来营业利润有所增长。 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达人民币14.19亿元。 、193.8万元、217.8万元、148.9万元。前三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为31.67%。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46.5%,超过2022年全年。对此,华恒生物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市场需求增加,下游客户对生物基产品需求增加,以及氨基a应用扩大导致销售额增加。CID系列产品。产能的扩张保证了市场需求的满足。色氨酸、精氨酸、1,3-丙二醇等新产品的推出丰富了产品组合,带动了收入增长。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在2023年达到峰值4.49亿元,但2024年大幅下降57.8%至1.9亿元。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1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3.26%,呈现出“增销不增利”的趋势。持续。华恒生物认为,净利润下降主要是成本上升所致。 2024年的销售成本将比2023年增加41.7%。由于L-缬氨酸的销量增加,预计2025年上半年的销售成本也会增加。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波动较大。费用、销售和营销增加。工程、管理、研发等费用增加,对利润造成压力。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从38.7%下降至24.8%,2025年上半年则下降至23.5%,同样是同比下降。其中,产品氨基酸系列产品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占报告期内总收入的69.3%至82.2%。合成生物领域的另一“明星”凯赛生物,2024年上半年和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9.58亿元、16.71亿元,同比均实现增长。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89亿元、3.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41%、24.74%。相比之下,华恒生物的规模约为凯赛生物的三分之一,但以2024年营收计算,华恒生物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一在L-丙氨酸和L-缬氨酸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隐形冠军”的属性。
(编辑:田云飞)
中国经济网宣称:股市信息是通过合作方式和机构实现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采取相应行动,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