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原来‘零添加’的程度完全是由商家决定的。”据《法治日报》报道,近日,不少消费者反映,市场上的一些食品包装在角落里以极小的字体标注着醒目的“零添加剂”(或“无添加剂”)字样,简单来说就是没有添加任何个别成分,给消费者一种产品“纯净健康”的错觉。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健康要求日益提高。一些经销商正是了解这种心理,采取“得意大字,说实话小字”的营销策略,加大信息字体大小,以粗体显示方便消费者的信息,以小字体隐藏实际成分信息,方便消费者了解。被愚弄了。例如,一包面包上有很大的信息,写着“无添加剂”,但右上角有一个很小的标记。您必须查看左下角才能看到“未添加口味或颜色”的说明。再比如,某品牌酸奶声称“不添加蔗糖”,但成分表第二行却明确写着“结晶果糖”。这种欺骗行为最终是不负责任的,只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和厌恶。事实上,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措施加强监管。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59项标准及国家食品安全修订案,明确预包装食品禁止使用“无添加剂”、“零添加剂”等词语突出食品成分。虽然使用纯汉字的“零加成”促销活动在日本并不多见。市场上,仍有不少企业通过在广告中强调“零添加”或扩大“0”二字来试图回避。 “零和”双关本质上是一些公司用来欺骗消费者的聪明伎俩。大多数零售商只推销噱头,而不是改进技术。如果执迷于此,行业创新动力就会减弱,最终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损害整个行业的发展环境。仍然需要许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来改变消费者安全。消费者和食品行业的安全包装。有关部门要加强全链条联合监管,及时查处违法行为,并立案查处。企业必须摒弃“撇脂”心态,在成分表中展现真实情况,通过创新减少不必要的添加剂。消费者还应该o 保持警惕,关注营养成分而不是营销宣传,并揭穿所有添加剂都有害的理论。真正的高品质产品不是靠文字游戏创造出来的。只有严格监管、企业诚信和消费者理性共同作用,“清洁成分”才能回归本质,“无添加”乱象才能真正结束。 (评论委员会委员 木本)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相关文章

“租购并举”新实践!北京又一大型租赁社区入市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能源广角丨风能产业引爆点临近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