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无密码支付”在居民日常电子支付中逐渐普及,相关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问题也暴露出来。近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发布倡议,加强“保密支付”业务安全管理。倡议指出,“保密支付”虽然提高了便利性,但部分支付服务提供商企业安全管理仍有提升空间,部分用户安全意识较低。中国邮储银行研究员楼飞鹏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渗透以及企业的快速发展,消费场景不断拓展,高频次小额支付需求猛增,推动“无密码支付”在多场景普及,相关业务快速发展。 “对于支付服务运营商来说,无密码支付可以显着提高交易转化率和资金提取效率,降低支付失败率,提高用户活跃度。对于商户来说,这种模式减少了支付时间,提高了客流效率。对于用户来说,无密码支付简化了操作流程,通过扫码支付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满足了快节奏的生活需求。”然而,随着“谨慎支付”的泛滥,有时会出现默认或诱导激活、隐藏签名和复杂的取消流程等问题。受访专家指出“无密码支付”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对此,为进一步规范“非秘密支付”业务发展,切实保障用户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服务主体和用户提出倡议。对于支付服务商来说,合作伙伴将进一步加强“免密支付”业务的安全管理,提高用户、商户的激活范围、交易、投诉处理等多方面的要求。具体来说,一是规范授权管理,确保用户的真实愿望得到满足。二是加强对交易者的风险管理,提供限额管理能力。三是加强业务环节监控,规避资金流失风险。四是加强用户权益保护。第五,确保您的业务有适当的跟踪和标准化。关于授权管理的规范化,协会提到消除默认激活行为,谨慎向老年人开放“免密支付”功能。支付服务提供商应全面评估老年人的风险偏好和业务承受能力,并在显着位置展示业务的核心条款。对于加强商户风险管理,协会表示,支付提供商应根据商户经营情况、业务场景、风险信息等合理确定“保密”商户范围,避免向高风险商户开放“保密”服务。结合商家特征和其他情况,专门设置商家的无密码支付交易限额。在交易监控过程中,支付服务实体必须持续通过风险模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升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为加强用户权益保护,协会表示,应根据群众实际需求,实时或定期主动发布“非秘密支付”交易相关信息。 ,在显着位置提供相关信息一键查询功能和“免密码支付”一键取消功能。用户还应该更加注重安全,包括提高帐户和移动设备的安全性。改进风险识别并防止支付信息保留在公共计算机上。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立辉告诉记者,需要多措并举加强“非保密支付”业务的安全管理。他表示,支付机构要严格遵守最后的规定。批准并避免默认激活。他提出有必要避免休假。用户应具有安全意识并定期检查其身份验证,以平衡支付体验与安全性。 (记者李冰、熊悦)
(编辑:马鑫)

中国经济网指出:股市信息由合作媒体和机构提供。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采取相应行动,风险自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相关文章

一天赚2亿?马斯克的高薪对特斯拉有何影响?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财务灵活、组织重组,万科能否迎来美好未来?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新研究发现免疫细胞可以延缓衰老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有色金属行业持续增长,潜力巨大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让我们一起走进进博会,见证中国开放“加速”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