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食物对于人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十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 2015年中央农村劳动大会提出“大农业、大粮食理念”。 2016年第一个核心文件强调“树立粮食宏伟愿景”,并将其视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树立全面粮食观念,发展制度农业,构建多元化粮食供给体系”。 《中央的建议》经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委员会》提出,坚持农林牧渔业同步发展,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多元化粮食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建立和实施大粮食体系是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营养需求日益多样化、全面化、均衡化,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不断改善,食品需求不断扩大。d逐渐从“吃饱”转变为“吃好”、“吃健康”。营养、健康、环保、无污染的饮食已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优先考虑。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食品的生产工艺、加工方法和储存条件。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近期已有3.6万个新地理标志农产品获得绿色、有机、名优特优认证,涵盖米、面、油、肉、蛋、奶、果、菜、茶、海产品等品类。每年向社会供应的生态优质农产品总量超过2亿吨。到2024年,绿色食品销售额增至6097.8亿元,农产品生产稳步走向标准化、环境友好型、优质化。近年来,克日本的降雨量逐年增加,一袋袋的大米和一篮子的蔬菜变得更加充足。但从供需角度看,粮食产需仍保持基本平衡。另一方面,粮食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稀缺矛盾。我国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总体稳定。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对优质食品的需求增加,食品消费逐渐下降,而肉、蛋、奶、水果、蔬菜、茶叶、海鲜等消费却持续增加。虽然由于动物饲料消费增加,饲料粮需求量不断增加,但玉米、大豆等生产需求仍存在缺口,豆油自给率较低。另一方面,区域粮食供需失衡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提案日本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78%左右,主销区粮食自给率和产销区平衡持续下降。从资源禀赋来看,日本农业生产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比重较低,资源局限性明显。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底,日本耕地面积191.8万英亩,人均耕地面积1.36英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农用地质量按等级分为10个等级。目前平均成绩为4.76。劣质耕地占22%。耕地质量水平普遍较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非法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情况尤为突出,耕地“非农转”、“非粮转”等现实问题依然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粮食问题,不能只着眼于有限的耕地,而要开放思想,树立大粮食观。”大粮食观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粮”到“粮”概念的丰富创新,强调粮食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化供给转变。在保障粮食供应的同时,从森林、草原、河流、湖泊获取食物,从农业设施获取食物,从动植物、微生物获取热量和蛋白质,提供直接和间接食物。我们需要扩大来源,平衡不同食物的供需。大粮食行动要求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拓展粮食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利用水平。构建价值链,创建供应链,协调粮食、经济和饲料,整合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并创建促进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发展的多样化食品供应系统。全面落实大粮食理念,开拓多种粮食供应渠道,是有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更好满足人民改善粮食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可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多渠道开发粮食资源。优化耕地种植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加强高水平农用地建设,促进粮油等重要农作物大面积增产,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基础。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促进农业发展注重粮食、经济、饲料合作,农林牧渔业并举发展,大力发展饲料业、深海养殖、经济林业和底层经济,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多渠道拓展粮食来源。二是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自主研究,研究食品新资源开发和数字监测技术,加快合成生物技术、微生物组学等前沿技术应用,促进科技与食品工业发展深度融合。例如,正在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开发新的蛋白质和功能性食品,l蛋白微生物细胞正被用作大豆粉等食品成分的替代品。我们将加大力度振兴种业,构建与粮食发展相适应的种业创新体系。推动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通过自动灌溉、精准施肥等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慧农业系统,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农田环境,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食品加工流通技术创新,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减少损失。三是加强与世界各国农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推动农业科技等合作项目实施技术援助和粮食援助,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通过建设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促进进口渠道多元化,优化全球供应链设计,深化农产品贸易合作,提高进口稳定性。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交流,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化对外农业投资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赴境外投资建设农业项目,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农业企业集群,增强我国在全球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主动权。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宋建晓 作者为福建省副厅长、总书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adimin@travigators.com

相关文章

进博会促进外资企业与中国市场深度对接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东盟“新鲜”水果通过冷链列车运输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 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三亚港:游客从这里乘“船”进入蔚蓝的大海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财经愿景】免税政策打造消费新引擎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

机器人保姆什么时候来你家?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网络传...

读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