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经过长期的深度调整,风能产业正在呈现积极变化。多数发布季报的风能设备企业销售额和净利润同比均翻倍增长,主要整机零部件企业业绩普遍好转。随着政策的正确落实、行业自律意识的增强、市场环境的改善,风电行业能否进入新的景气周期?近年来,风能行业陷入了纠结的泥潭。风电机组的价格从每千瓦3000元下降到4000元左右,一度低于大多数企业的成本。 “销量损失”在企业管理中已成为常见现象。作为利润和毛利率大幅下降,风能设备企业需要减少研发和生产投入,这不仅影响风能行业的创新进程,也造成产品质量问题。今年以来,风能产业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上半年,所有车型中标价均超过最低成本价,部分车型最低中标价大幅上涨。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专家委员会认为,风能设备中标价格风力发电总体回升,这意味着行业激烈的低价竞争得到有效抑制,产业链压力得到有效缓解,风电行业“反拖累”逐步取得成效。在众多新能源领域中,为什么能工业能源行业能否率先打破“反内卷”?与太阳能发电制造业不同,风力发电市场结构更加稳定,行业门槛更高,产能灵活性更强,这为行业“反内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去年以来,在国家“反拖”政策的指引下,风能行业奋力抗击“反拖”。 40多家开发公司和maQuinaria Complete已达成重要协议,以优化招标基础、增加技术报价权重并取消最低报价。大企业主动退出超低价项目竞标,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其他机械企业也在积极调整策略。主要风能开发商正在改变招标规则,放弃最低成本参考模式el 或减少价格评估的权重。在政策和行业自律的共同努力下,风机价格逐渐回归理性。与此同时,风能产业中长期发展新动能正在产生。在日前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日本正式宣布,目标是将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比2020年水平增加六倍以上,到2035年达到36亿千瓦。基于这一目标,在2025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风能企业代表共同发布了《风能2.0北京宣言》,提出“十五”期间每年新增装机容量“五年规划”将不低于1.2亿千瓦,2060年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50亿千瓦,这大大超出了北京D计划的目标风能宣言。五年前,1.0英寸的目标就定为每年平均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6000万千瓦。目标雄心勃勃,挑战并非易事。目前,新能源已进入能源交易市场化的新阶段,风能产业正在经历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重大转变。为了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保持风能投资的吸引力,公司需要开发新的能力。从规模竞争到精准运营。新能源投资的不确定性导致产品开发思路发生变化。与往年盲目追求高容量机组的道路相比,今年成套设备制造商更加注重提高现有机组的发电和商业能力。从“规模驱动”到“价值驱动”,风电企业要积极主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利用更灵活精准的发电策略、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强的电网支撑能力,解决新增发电量不稳定和电价波动的双重挑战,实现价值提升。从个体进化到综合发展。左右两侧,风能、氨、氢醇、储能等技术的协同作用,使风能的稳定性得到有效发挥。这可以带来更好的性能、扩展的应用场景和创建新的业务模型。企业需要加快风能等能源技术的融合发展,开辟新的增长空间。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集成创新,提高上下游风机的性能,是实现更高发电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有效途径。从单个国内投注到全球比赛。与中国太阳能企业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相比,目前中国风能企业的海外市场份额普遍较低。国际市场不仅是我国风能技术和产品的重要补充市场,也是检验和提升我国风能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中国成套设备制造商在供应链服务完整性、成熟度和响应能力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要坚定“走出去”信心,提高“进入”能力,占领更大国际市场份额。市场回暖为风电产业转型创造有利条件。未来,行业将更加注重提质增效,依靠集成创新和多能联合发展,不断培育新模式和新业态,实现风能产业优势深刻转化为可持续价值优势。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一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