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从北京、上海等走在行业前列的一线城市,到江浙等已确立产业优势的经济大省,再到苏州、成都等培育出独特动能的创新型城市,各地纷纷抢购医疗器械路线,密集出台相关举措,千方百计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化。 医疗器械产业高端化。智慧与创新。近日,北京医药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海淀)开业,成为继昌平、经开区、大兴之后的第四个城市医药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自此,北京正式组建医疗机构副医药创新服务网络“东南西北”协调布局,政策服务范围进一步缩小。浙江省“十链百事万企”系列活动医疗器械对接专场近日在杭州举行。旨在推动“临床需求侧”与“产品供给侧”精准耦合,畅通创新医疗企业推广应用渠道,实现双向赋能、合作共赢,共同成就“提升临床质量”与“夯实产业基础”。 “三医协作”将推动医疗器械产业价值链从中层向高端迈进。上海市近日发布的《上海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全产业链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新增国产高端医疗器械500个以上。首次批准ASS III医疗器械注册证,海外市场将批准100多个医疗器械新产品,批准2家大型企业和3个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培育年产值100亿元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将构建集群。江苏省还公布了“全面推进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深入改革、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医疗器械领域,江苏省拟考虑开展医疗器械跨境代工生产投影机试点。特定地区经过认证的医疗设备 促进设备公司之间的实验室共享。考虑医疗器械参数发布模型,缩短合格产品的发布周期。此外,它还简化医疗器械注册和许可服务,建立创新药品和互联网上市医疗器械专用绿色通道,引入“24/7开放、按需报告、提供一切必要信息”的制度,为创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铺平道路。除了一线城市和主要经济部委外,其他城市也在积极落实。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器械审评中心公布了创新医疗器械专项审评请求结果。来自全国各地的8个产品将进入专项审查程序,给予优先审查,加快上市速度。其中一半产品为苏州企业所应用。据悉,苏州在创新领域快速推进的关键在于在区域内创新引入“服务链”模式。对于医疗针对医疗器械产品,苏州提供从研发前期、中期审批流程优化、后期产能建立资源获取的技术支持,全程跟踪服务,精准满足需求。成都在装备高端医生领域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近日,瑞德泰智能医疗器械(成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未经国家一级审查的产品“穿刺手术用激光定位系统”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这表明成都在高端医疗装备研发领域取得了“无条件”的成绩。之所以能实现这一突破,与成都近年来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有关。 2025年初,成都市公布《关于促进城市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推动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支持制药装备研发创新、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和效率等方面提出25条政策措施支持全产业链发展。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各地专业园区的支持下,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大大提速。 北京大兴的集聚效应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瑞东表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将被定为国家医疗器械中小企业集群,作为北京创新医疗器械制造的核心集聚区。该公司表示,已获批,并以创新产品取得了丰硕成果。至此,大兴 生物制药加州基地共培育了26个列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或实行特殊审批程序的产品,其中13个产品已正式上市。同时,11个产品列入北京市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其中6个已上市。今年,该市批准的4个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中,大兴生物医药基地贡献了50%。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呈现出多方位的创新趋势。从脑机接口系统到医疗机器人、多模态冠状动脉OCT系统、超宽体CT,一系列尖端产品正在迅速进入国际舞台,缩小国内外差距,与GE、西门子等传统国际巨头展开竞争。通过全链条的政策支持,我国正在逐步构建“我”的完整产业生态。鼓励创新、支持引进、开辟走出去路径”,保障医疗器械行业高质量发展。